文/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南部分會主任 林碧茹

單純、天真的心與複雜、糾葛變形之心

三歲多的婷婷有一天突然問她的媽咪說:「媽咪,為什麼我長得不漂亮?」婷婷的媽一聽,心想,孩子已經發現自己長得與別人不一樣,正煩惱要如何與孩子解釋唇腭裂時,等不及媽媽的回答,婷婷自言自語說:「我這裏(手指著眼睛旁邊被蚊子叮到,紅紅腫腫的苞)好醜喔!」此時的婷媽,如釋重負,也有些體悟與驚醒。

婷媽與社工分享該對話,社工又與我分享時,我腦海裡浮現是孩子與生具有單純、天真的心與媽媽社會化後複雜、糾葛變形之心的對比,如何讓一張純白的紙(心),畫上去的是五顏六色鮮艷、快樂的色彩,而非因先天性顱顏之缺陷就只能選擇黑白、暗沉的顏色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,但這樣的目標須身為顱顏家長的您配合,才有機會達成,所以,就決定將該議題帶到自助團體與其他唇腭裂家長共同討論。

信念對情緒、行為之影響

一開始,社工問媽媽:「當唇腭裂的孩子問到:『媽咪,為什麼我長得不漂亮?』你的反應是什麼?」馬上有位媽媽回答:很難過。其他的媽媽雖默默不語,但也點頭示意,且表情都很凝重,另有一媽媽回答:「我會告訴她,不會啊!你很漂亮啊!」有一位媽媽回答:「我會問她,為什麼你覺得不漂亮?」

之後,社工又問她們:「若你其他的孩子,問你,媽咪,為什麼我長得不漂亮?你的反應又是什麼?」大多數的媽媽表示:沒特別感覺,不太去理會。為什麼同樣是自己的孩子,問同樣的問題,但媽媽的情緒、反應是如此的不同?非常值得深思與討論。

從認知治療之觀點來分析,該情境大多數家長之自動化思考是唇腭裂孩子提到不漂亮,一定與其唇腭裂有關。而這樣的自動化思考便會影響其情緒、行為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,進而影響孩子日後人格的發展與自我認同。

而要改變家長這樣的自動化思考須先了解,影響其自動化思考之信念為何?如家長所言,我們社會大多數人是「外貌協會」會員,以外表來評斷一個人,而顱顏孩子五官長得並不端正,不同於一般人,因而遭遇他人異樣眼光及嘲笑之機會大於一般的孩子,這樣的信念是主流意識形態建構出來,且長久流串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。

但這真的是真理嗎?我要相信它嗎?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,孩子小時候對美醜的看法就如婷婷般之單純,他們並不會覺得唇腭裂或小耳症就比較醜,是藉由與父母、重要他人互動、他人給予的有形、無形之回饋,才逐漸形成他對唇腭裂、小耳症的看法‧

雖然我們社會主流價值認為先天性缺陷是不好的,但怎麼看待孩子先天性缺陷之信念,是身為家長的您可以選擇及導正的。

舉我個人為例,我小時候父母就離異,父親與祖母在我約十歲時相繼過世,若以社會主流的價值,我是多麼可憐,未來一片暗淡!但那時的我,化悲憤為力量,埋頭苦讀,心中默許,我一定要念大學,因這份堅毅的信念,讓我達成目標,甚至完成研究所學位。因這樣的家庭環境,塑造我凡事得靠自己、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的信念,因這樣的人生遭遇,讓我生命道路遇到許多貴人,最後決定投入助人工作來感謝曾幫助我的人,也因有這份強烈信念,當我在助人工作遇到挫折時,我願意投入更多時間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來解決問題。

如此透過文字來揭露自己的生命歷程,是希望顱顏家長能深刻體會與感受您對孩子是顱顏患童的信念,無形中影響您的想法與做法,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您的孩子。

顱顏醫療小老師

那如何化顱顏孩子的先天性缺陷為正向思考、信念呢?俗語說:「久病成良醫」,也因孩子的先天性缺陷,讓你有機會認識什麼是唇腭裂、小耳症、中耳炎、聽力受損等醫療知識,知道如何照顧、治療它,知道哪裏有權威之醫生可以治療,把這些一般人沒有機會獲得的顱顏醫療資訊告訴你的孩子,同時教導他能自在、正確向他人敘說自己的病症,讓你的孩子成為「顱顏醫學小老師」。

請你想像,一位五歲的唇腭裂小朋友向你這樣解釋他的唇腭裂:「我嘴唇的疤痕是三個月時,唇裂手術留下來的。我們每個人剛在媽媽肚子裏時都是唇腭裂,因胚胎早期發育時,嘴唇部分是由兩側組織慢慢向中間連結起來,唇腭裂的發生就是胚胎在連結過程,不知什麼原因 (連羅爺爺也不知道)沒有發育完全,所以我生下來時,嘴唇是裂開,你知道嗎?我媽說我三個月時就很勇敢進手術房接受手術,你知道手術前要先麻醉嗎?……」

當你聽到孩子振振有詞的敘說自己病症由來,你一定是瞪大眼睛誇讚他好厲害,知道這些醫學常識,而非嘲笑或可憐他的病症,孩子也從他人的回饋,感受唇腭裂帶來的自信,而非全然如社會一般人認為唇腭裂都是不好的。此外,從小培養孩子對醫學常識的興趣及其經歷的切身之痛,也許孩子日後以醫生或護士為其努力的志向。

凡事都是一體兩面,好、壞端賴你自己如何解讀。

曾有一位家長與我分享,他是生到第三個孩子是唇腭裂,他才開始重視其他另外兩個孩子的心理,發覺即使是正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,還是會遇到許多心理社會適應問題,若沒有生到這個唇腭裂孩子,他不會有這樣的體悟;還有一位志工,在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,他很快調整自己的情緒,平心靜氣來面對未來漫長治療,他歸功於自其小耳症孩子出生即擔任基金會志工,看多了,體會也更深,因而能以積極、正向的信念來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
再分享這兩個例子,是期望您能以正向、積極、樂觀、平常的信念來面對顱顏孩子的誕生與成長。

(原文刊載於 用愛彌補顱顏會訊 第三十二期 2008/12出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