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(澤爸)

「媽媽偏心,上次回家,妳只牽妹妹,都不牽我。」小四的女兒跟媽媽抱怨。

「妹妹年紀小啊,過馬路很危險,當然要牽著她。而且我另一隻手拿著東西,妳要我怎麼牽妳?」媽媽解釋著。

「難道我就不危險嗎?!」女兒生氣了。

「妳都幾歲了,可以自己注意啊........」媽媽有點責怪大女兒不懂事。

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爸媽心中最愛的寶貝,但是,不管再怎麼努力地想要讓他們感受到相同的愛,似乎總是會有一方覺得爸媽是不公平的,大喊「偏心」或「不公平」。

特別是家中有孩子的情緒比較敏感、容易會有狀況,或先天上體弱多病…...等,需要爸媽付出更多的心力與照顧時,另一個孩子,可能時常會感受到被忽略、不受重視與不被關注,「愛計較」的行為往往會時常發生。

孩子內心的渴望

我們都是發自內心渴望被愛、被關注,特別是自己最重視的人。只是這份被愛的期望,很難說出口、也不容易覺察到。每當期望落空,心中只會產生生氣或難過的情緒。於是,表情悶了、語氣拗了,表達就不好了,話語之中,充滿著計較。

我們的解釋,只是讓孩子更愛計較

爸媽聽到孩子認為我們是不公平的,往往會急著想要解釋,或者責備不貼心,不會為爸媽著想。

孩子在計較的話語聲中,所嶄露出來的生氣與難過,是渴望被愛與被關注。倘若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應,會衍生出更多的沮喪與失落。一次次的沮喪與失落,逐漸地澆熄內心的期望。然後,不再對爸媽有期待。

但是內心的渴望還是存在的,於是長大之後,像是青春期,轉往對同儕或異性。然後,對爸媽冷漠以對,不再分享學校的事情,關係越來越疏離。不是孩子不想,而是放棄了。

我們要做的是「和解」

孩子對我們說「不公平」或「你偏心」時,到底該怎麼做呢?我們要透過對話,先以感受為出發點,在意孩子的心情,連結彼此的內心,再說出和解的話語.如此,孩子才會真正的把「偏心」的想法拿掉.示範如下:

「媽媽偏心,上次回家,妳只牽妹妹,都不牽我。」

「是喔,所以,上次媽媽沒有牽妳,妳很難過嗎?」媽媽先問孩子的感受。

「對。」

「哇,媽媽那個時候沒有注意到,讓妳難過了。不好意思喔,妳現在想到了,還會感到難過嗎?」表情也有一點難過與自責。

「嗯,還是有一點。」

「媽媽抱抱,好嘛!」安撫孩子的情緒,

繼續說:
「媽媽不知道上次讓妳難過了,聽了好心疼。我真的好想牽妳,只是妹妹還小需要我牽,另一隻手拿著東西,怎麼辦?讓妳先抓著衣角,可以嗎?」做出和解並一同討論方法。

當孩子計較了,我們放下口頭上的爭論,而是回到他的內心,回應他的期待,擁抱他的渴望。孩子的情緒被我們的溫暖給包覆了,他的沮喪、失落、難過與生氣,才能真正的被撫平,也不會有被忽略、不受重視與不被關注的感受。

擁有愛的孩子,才會不再計較。

資料來源:顱顏年報 vol.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