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過、傷心、生氣、失望這些負面情緒,跟高興、快樂、愉悅、滿足這些正面情緒,是一樣重要的。
在心理學裡,情緒甚至沒有正、負面之分,只有不同種類的情緒,並且有它存在的意義。舉例來說,當我們遇到危險,會感到害怕,於是我們就會逃走,來保護自己的安全; 當我們的權利受到侵犯,會感到生氣,於是我們做出一些行動,來捍衛自己。所有種類的情緒,都有他的正面的意義。

人類的大腦有個部位叫前額葉,是負責掌管理性、合作、邏輯思考的地方,當我們的負面情緒高漲,前額葉就會暫時當機,轉而被杏仁核所劫持,杏仁核掌管情緒的中心,在關鍵時刻使我們產生應急反應-反擊(fight)、逃跑(flight)、凍住(freeze),這時候的反應是中樞反射的、關乎生存的本能,不是經過縝密思考的。這就是為什麼,在負面情緒高漲時,我們很容易就做出失控的舉動,包含肢體和語言的失控。

當人類出現憤怒的情緒時,大約6秒過後,憤怒的化學物質就會降低,前額葉就會慢慢恢復運作,能夠理性的思考。而大腦前額葉的發展,要到25歲才成熟,所以年幼的孩子無法控制情緒、容易情緒失控、歇斯底里、出現不當行為,都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完成啊。因此透過了解腦科學,能夠幫助我們降低對孩子過高的期待,找到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。



界線的訂定

情緒教養從平時就開始,我們要讓孩子知道,表達情緒、抒發情緒是可以的,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,抒發情緒時,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,有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。而最重要的基本原則為,不傷害自己、不傷害他人與不傷害環境。年幼的孩子,並不知道怎麼表達與抒發情緒才是合乎界線的,或者即使知道,也因為控制能力不成熟而做不到,我們除了提供適當的抒發管道與方法,還要加上給予孩子機會練習和耐心的陪伴。

我們家有一盒「生氣玩具」,裡面有音樂盒、觸感球、塗鴉本、滅鼠先鋒。我跟孩子達成共識,當生氣的時候,可以去使用任何一樣來抒發自己的心情。或者,很想大聲叫的時候,就到房間、廁所裡關上門,好好的叫幾聲(孩子自己選擇去,而非被強迫)。每個家庭適用的方法不一樣,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看,有那些方法可以幫助他感覺好一些,讓孩子參與討論,能夠提升孩子使用的意願。




接納、同理

當孩子負面情緒出現,我們的第一步,絕對不是講道理、論對錯,因為這時候負責理性思考的「前額葉」暫時無法作用,不管我們講了什麼,孩子都很難聽進去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,幫助孩子冷靜下來,接納與同理孩子的感受,是我們的第一步。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,就感到安心,當孩子感受到被同理,就能讓孩子與我們產生連結,一旦產生連結,就有助於情緒的緩和。

事件處理

當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之後,我們再開始跟孩子討論事件本身,這個時候前額葉已經恢復運作,開始能聽得進我們說的話。邀請孩子一起思考,下次要是遇到同樣的情況,還可以怎麼做?有什麼更好的方法?但是要注意,面對越小的孩子,我們的言語越要清楚、簡單、明暸,長篇大論並沒有用,還可能適得其反。
接下來,與您分享一個真實案例。(弟弟2歲,姊姊4歲)

有一次弟弟看見姊姊的仙女棒,覺得很好奇,就拿起來看一看,姊姊一看到仙女棒在弟弟手上,就立刻大聲說到:「不要拿!那是我的!」,弟弟還是繼續拿在手上,姊姊伸手過去推倒弟弟,搶過仙女棒並大叫:「還給我!!!」,弟弟嚇了一大跳,又伸手搶回來,然後把仙女棒直接折斷丟在地上,姊姊開始崩潰大哭。
(我先過去抱住姊姊)

  我:「妳的仙女棒被弟弟折斷了,好傷心好傷心對嗎?」 (接納)
  姊姊:「對!哇~~~哇~~~~~」
      我:「媽媽知道妳好難過,媽媽在這裡陪著妳喔~」(同理)
      姊姊:「我太難過了!哇~~~~~」
      我:「我跟妳說一個故事,我小時候,有一次我的妹妹,也就是妳的阿姨,她拿我的彩虹筆去玩,然後不小心把它弄壞了,我也好難過、好難過喔!覺得她怎麼那麼調皮,要把我的彩虹筆弄壞。」(同理)
      姊姊:「所以阿姨也搗蛋了嗎?為什麼阿姨要這樣做?」(因為產生連結,哭聲漸漸緩和)
      我:「因為那時候她還很小,覺得我的彩虹筆很有趣,就想要拿來看看,結果就不小心弄壞了,她其實不是故意的」
      姊姊:「那為什麼弟弟要壞,把我的仙女棒折斷?」
      我:「嗯~我覺得弟弟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折斷,他可能對妳的仙女棒感到好奇,想要摸摸看。但是當妳對他大叫的時候,他嚇一跳,也生氣了,就把仙女棒折斷了」
      姊姊:「可是,那是我的仙女棒,我不想借他拿啊~」
      我:「那妳覺得怎麼做,弟弟不會嚇一跳而折斷仙女棒,又能把仙女棒要回來呢?」(事件處理)
      姊姊:「嗯~我可以先去捏捏枕頭,讓自己不生氣了,再跟弟弟好好的說,請他還給我,他就不會嚇一跳。還有!我也可以請媽媽幫忙!」
      我:「我覺得這兩個方法都不錯!如果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,妳願意這樣試試看嗎?」
      姊姊:「好!可是,我的仙女棒斷掉了,那是牙醫送給我的牙齒形狀仙女棒,怎麼辦?」
      我:「我們明天試試看把它黏回去,媽媽會找找看有沒有合適的膠水」
      姊姊:「好!」(處理完畢)
     (處理完姊姊的情緒之後,接著去找弟弟)
      我:「你想要看看姊姊的仙女棒,你覺得很好玩?」(同理)
     (弟弟點頭)
      我:「剛才姊姊生氣推你,搶回仙女棒,所以你也生氣,然後就折斷它了?」
     (弟弟又點點頭)
      我:「這是姊姊的東西,你折斷了她很難過。下次如果你拿了姊姊的東西,姊姊想要拿回去,你就要還給姊姊喔!因為那是屬於她的東西」(正向語言、陳述事實)

在這個案例中,我們能看到同理與接納的力量,有時候甚至只需要一個擁抱,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同理,建立起彼此之間的連結,讓孩子冷靜下來。在文章前面提到,前額葉到25歲才會發展成熟,所以我們不能期待只要練習幾次,孩子就有辦法做到跟大人一樣。

每一次的負面情緒,都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,透過耐心的陪伴與引導,將孩子的負面情緒,化做一堂又一堂親子情緒課。



作者介紹:



潘芷琳Jocelyn

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教育領導碩士

AMI國際蒙特梭利3-6歲認證教師

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講師